一是面向基層廣泛開展宣講活動和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在學校深入進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把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作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三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活動。充分發揮愛國愛教宗教人士的積極作用,借重要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等契機,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活動。四是大力開展先進典型學習宣傳活動,如組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事跡報告團等,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向先進學習。五是積極營造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輿論氛圍,宣傳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成就,辦好少數民族語言媒體,鼓勵創作民族團結主題的文藝作品等。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要在全社會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隨著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千變萬化,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也要順應新的形勢,要更加注重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一是樹立人文化的理念。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改變單一的“大水漫灌式”宣傳教育,針對不同對象和受眾特點,多做“滴灌式”的宣傳教育,多做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工作。二是多運用大眾化的方式。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多渠道、全方位開展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三是打造實體化的載體。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載體,挖掘各民族節慶活動的內涵和價值,使民俗活動與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融為一體。在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中嵌入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面向基層,貼近普通民眾,創建一大批能起示范作用的社區、鄉村、單位、學校、連隊和各類寺院、努力營造關心民族工作、維護民族團結的社會氛圍。
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緊密聯系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國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斷深化,呈現出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我們要順應這種形勢,出臺有利于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的政策舉措和體制機制,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促進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全面深入持久開展起來,創新方式載體,推動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連隊、進宗教活動場所等。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都是民族團結的大敵,要堅決反對。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